close

#放出籠子的鳥

#大哉問


小時候,曾經聽鄉下聽老人家說一句話,「人就像鳥一樣,一旦放出籠子的,就很難再飛回來」。言下之意,就是要再把他(她)關回去或是要他(她)再回來是很難的。也聽過老人家說過「一旦讓他(她)心活了,要讓他(她)再回到過去的生活,似乎也不可能了」。这些話,猶然在耳。


仔細研究說這些話的人,幾乎都是家中或村中的女性長者,他們也許是出於擔心,也許是在自己的認知中認爲所給於的環境是最好的,對方應該要遵循她們過來人的經驗生活,日子只要傳承下去就對了。女人,不需要有太多的心思去想外面的事,女人應該在家遵循傳統持家,不應該有過多的想法想「往外發展」。這是她們的經驗法則。


這通常是上一代的堅持,他們老式的思想觀念,是爲了保護家庭,是自己習慣了相安無事的生活,甚至只是爲了自己的自尊,她們認爲,知足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,女人不該在平靜的湖面起波瀾。所以,在她們守舊的觀念裡,很擔心娶進門的媳婦「造次」,有了和自己不同觀念和想法。她們在守舊的觀念裡很難接受「後者」帶來「新思維」,說好聽的是,既已找到「持家接班人」,希望「傳承」自己持家的觀念就是最好的。所以,她們很擔心過門的新婦,不希望她們和別人多所互動。小時候曾聽過,過門不久的新婦被鄰人慫恿,誇大外面的世界多麼美好,在新婚不久就悄然離家出走。然後,村內長者就會有了這些「結論」出來,評論女人長短。


在新時代的觀念裡,女人不再是生活在舊時代的價值觀裡。當女人走入家庭,她們也應該有管理家庭的一些想法,除了傳統觀念,對於共組家庭的另一半,其實應該有共同的新思維。而她們在完成人生階段性任務之後,她們也都有權過自己想過的生活,這無關家中的男人或是女人。


我想,這是現代很多人都能理解贊同的觀念,但傳統母系社會「持家」觀念中,認爲家就是一個「包容」的場域,任何還沒長大的孩子或是還沒成熟的大人,都應該包容,家中的女人都應該等待,然而,這過程卻可能犧牲了女人自己該擁有的生活,甚至,因爲這種傳統美德,反而無形中造就的是更多永遠長不大,無法成熟而變成更自私的大人。社會中,似乎因爲有了這些太過「傳統」女人,是她們造就了更多「傳統男人」。而男人被包容慣了,也認爲這就是普世價值。然而,我竟然爲這些男人叫「屈」,這些傳統的好女人絕對不是真正「好」女人!因爲她們沒有擔起「諍友」的角色,家庭中需要建立的是ㄧ種「平等和諧關係」,男人除了成就以外,更需要社會價值的認同,不是嗎?而這關鍵竟然是落在女人身上,能造就完美的男人,原來是在女人身上,這女人才是真正充滿智慧的現代女性。


就像男女共組家庭ㄧ樣,「分工合作」的概念本來就應該在任何「團體生活」中根生,但唯獨在傳統觀念裡,我們這一代的女人,一樣生活在男尊女卑的觀念裡!而且自動認爲男人賺錢多自然比較辛苦,所以,甘心默默攬下所有的家務責任,而自己似乎也慣於奴僕的角色。另一方面,女人的母性光輝常無形中發揮到極致,習慣包容和等待,然而時間ㄧ久,才發覺自己原來如此不值,青春已逝,而良人不再。 


我常想,有些男人其實是可憐的,因爲,他們活在自己的價值觀中,全然不知道自己人生的「定位」在哪裡?也許,人來到這世界,本不需要「為別人而活」(似是而非)不需要活在普世價值的框架裡,只要自己對得起「自己」就好?然而,我還是要問?真理到底是甚麽?而生命的意義在哪裡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雪michelle 的頭像
    雪michelle

    女人說

    雪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