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和英國的緣分是在十多年前開始的。
當時因爲同學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,我和另一位同學就在當年暑假相繼來英國玩。來到這國家,除了小時候被「大英帝國」的文化洗腦外,最感興趣的是這國家的氣質內涵!覺得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似乎太相近了(希望不是太臭美)。古老的文化氣息宛如一個傳統的老靈魂,有過輝煌的過去,確低調的呈現它在歷史扉頁下不朽的文化精神。內斂含蓄不過份彰顯曾經有過的黃金時代。
當年飛到英國,在希斯羅機場直接轉小飛機到鄉下,我並沒有到倫敦,在小鎮上待著幾天,每天,走在鄉間小路,望著遠方近處的老建築,靜謐安詳的氣氛在心中像漣漪一般漾開來,不由得沉浸在它的古老故事裡。後來,我們一路坐火車往北,到了約克,愛丁堡,每座城市,每個教堂,似乎一一訴說著屬於它們的歷史。
在台灣我並不特別喜歡老房子,我也不是個媚外的人,但是對於西方的建築,總有股濃得化不開的感覺,似乎我本來就曾經屬於這裡。如果有所謂前世今生,我應該曾經也來過這裡,而且特別對老房子「情有獨鍾」。
和全世界潮流一樣,獨居老年人口越來越多。我的前一位房東和周日剛搬來倫敦的南邊(離市區不遠)都是七十多歲的女人。她們獨立自主,優雅而且能幹!雖然個性不同,但同是退休的女人,就很容易像朋友般聊開來。
一樣是百年左右的老房,住著也有相當年紀的我們,自在又寫意的訴說每個人的故事,我們像老朋友,也像一家人。感謝造物主。再套那句老話,因爲要感謝的太多了!那麼就謝天吧!
#感謝當時慧蘭同學的邀約
#也是今生最好的朋友
全站熱搜